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辅导员之家 > 正文 >
辅导员之家
《包涵心语》引言
发布时间:2007-03-02   阅读次数:

上海市科教党委

 

2001年9月12日,是复旦大学新生报道的日子。就在那一天,化学系2001级的132名新生,第一次见到了将要陪伴他们度过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大学生涯的辅导员包涵。

作为复旦大学人才工程预备队队员的包涵,此时已开始攻读硕士学位。一边攻读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一边辅导这群只比自己小4岁的学生。1:132,怎样才能与那么多人有效地沟通?除了常规的谈心和班会以外,还有没有新的、更好的更有效的交流沟通形式和渠道?上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积极探索,复旦大学长期以来重视学生工作的优良传统,使她想到了用周记的形式,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从2001年9月16日写下第一篇周记起,0122的学生们便与包涵的周记结下不解之缘。时年23岁的学生辅导员包涵,几乎每个周日,都要静坐在书桌前,细细回忆和思考,然后写下一篇与学生沟通的文字。这一写,就是4年,152篇,12万多字。篇篇周记都融入这位年轻人对辅导员工作的理解:爱心+责任+智慧。

正是源于对学生深深的关爱,周记始终随着学生的生活、心态脉动。学习的艰辛、成长的烦恼、军训的疲惫、理想的困惑、择业的焦灼。。。。学生的喜怒哀乐、成乐得失,都牵动着包涵的心,化为一篇篇蘸满感情的文字,架起一座“心桥”,连接起师生的心。“感人心者,莫过于情”。一位已读研的同学说,第一次读周记,觉得包老师很亲切,但心里不免嘀咕“能坚持多久”。后来看到充满真情的周记一篇接一篇,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包老师通过周记,让我们感受她的关注、鼓励和扶持。”

正是本着对辅导员的高度责任感,才有了这4年的不弃不离。4年里,有工学矛盾的困扰,有价值理性的拷问,有极度疲劳产生的倦意,有适时中断的念头…领导的鼓励、学生的需要、高度的责任感,使包涵坚持了下来。包涵说:“建立起一个与学生有效沟通的平台不容易,既然周记对育人有利,就一定要坚持下去。从国内大事到校园热点,每周值得写的事很多,开始是一种责任,后来便成了一种习惯。”有时,周日做完实验回到寝室,已是晚上10点多了,她依然花一个多小时奋笔疾书。

正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内容的智慧,提高了周记的育人成效。十六大召开、伊拉克战争、苏步青先生逝世、马加爵悲剧的发生、入学时的适应、毕业后的去向,等等大至时事政治,小到身边故事,都可以成为周记的话题;讲述自己的故事、介绍他人的经验、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倾向等等,有严肃的,有和蔼的,有劝喻的,都可以成为指点迷津的手段。亦师亦友的态度,常讲常新的内容,把针对性和思想性渗透与字里行间,用亲和力、说服力征服了0122的学子,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爱学生,才能无怨无悔地投入;尽责任,将爱转化为对学生的引领;有智慧,点迷津于困惑。而爱心+责任+智慧=学生的成长。有位学生说,已经习惯了,每个周日晚上回校,就能看到宿舍走廊墙上包老师写给我们的心里话。已经习惯了,每周一读,成为130多名学生惦着想着的“必修课”。“它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和财富…”4年里,化学系2001级多次被评为复旦大学先进集体、校优秀团支部,两次获得上海市高校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这些成绩充分证明了包涵作为一名辅导员的付出。

2005年6月25日,2001级化学系本科生毕业了。临行前,他们把包老师所有的周记汇集起来,刻录在光盘上,一篇不少,一字不落。带着这份珍贵的礼物,他们踏上了各自的人生之旅;捧这这份珍贵的记录,包涵又开始了育人工作的新探索。

 包涵的实践证明,一名优秀的学生辅导员,必须是一名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学生在专业山上有共同的语言;另一方面又必须具备做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发展指导等相关知识和能力。因此,对辅导员进行专业化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从包涵等一批优秀辅导员的工作与成长经历中,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加强这支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意义。并且深感要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必须有与其工作性质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岗位聘任、职称评定、评价激励等方面作出恰当的制度安排,以形成辅导员的归属感,这样才能鼓励一部分有志于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优秀辅导员走职业化发展道路,成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

上一篇:学校召开本学期第一次辅导员工作会议

下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